有心插柳柳如是

XDH
4 min readDec 2, 2020

油管上看到文艺片《柳如是》,片中秦汉饰明未遗老钱谦益,万茜饰秦准八艳之首柳和是。电影素材基本用了陈寅恪《柳如是别传》一书里对钱柳的描述:钱官拜礼部侍郎(副部级)后被罢免削籍归乡,在船上偶遇“我见青山多抚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的青楼女子柳如是;一见钟情,结为夫妻。柳诗词书法具佳,钱谦益为她在常熟虞山盖建藏书三千的“绛云楼”。四年后明亡,两人投江未遂,清廷命钱赴京充修《明史》,钱上位半年,称疾乞归。钱晚年积极参与抗清复明起义,因病去世,享年83;同年,柳自缢,享年46。 乘风而来的万姐姐不一定知晓历史隐情,将门之子秦爷爷也未必欣赏才子佳人的学识。电影《柳如是》问柳寻钱,不文不史、虚情假意,草草了事,最终拍了一部一地柳叶的旅游片。

钱谦益虽泛览子,史,文,籍,佛,明清之际有“当代文章伯”之称,明亡后,钱谦益降清反清再复明,为世人垢语。钱被乾隆贬,生后全部著说被禁毁,历史上鲜为人知。 陈寅恪先生从1954年到1964年,用了生命最后十年著成八十万字《柳如是别传》,希冀“痛哭古人留赠来者”。陈寅恪为何要做这件事,一直众说纷纭。好友吴宓认为此书“绝非消闲风流之行动也”,而钱锺书认为“陈没必要为钱柳做这么大的文章”。作为一代史学大师,陈通晓蒙、藏、満、日、梵、波斯、突厥、西夏、拉丁、希腊、英、法、德等十多种语言,在1949年前,他研究隋唐制度渊源唐代政冶史等大题目。1949风云变幻,他被胡适从北京“抢救”出来,最终没有出国,留在广州。很多后知后觉者试图分析陈老为何不走?陈寅恪不是“青山就是国家”的胡适 ;也不是“归骨于田横之岛”的傅斯年;更不是“文章唯是颂陶唐”的郭沫若;陈寅恪是千年中国“士大夫”精神的典范:他认为在任何朝代,“士大夫” 可以“文章我自甘沦落,不觅封侯但觅诗”;他认为 “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”,他还可以在历史里诉说情怀。余英时代教授(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)就中国知识份子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的社会特征做过详细的分析,这个所谓“士大夫”阶层能在历代社会变革过程中保持相对“自觉”,和其避世思想,养生与老庄,山水怡情,崇尚文学,经济自主密不可分。我想,余教授在写这段文字时,应该想起了陈老吧。

1949年后,陈老力图不问政情,不入党派,不参加政治学习,不研究马列,不做思想改造,不作“颂圣诗”,不写白话文,不学简体字,坚持其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。陈老先生在1954年以后,从精神到生活,要保持独立和自由越来越困难,写《别传》时,陈寅恪已失明膑足, 用生命写一本书,写的是在改朝换代大背景下的一对神仙伴侣。这绝不仅仅写史,他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做个结论,也是为一代中国知识份子做个交代!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何为国?何为天下?何为责?陈老假钱谦益柳如是的事迹告诉后人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”(顾炎武《日知录》,顾是钱的学生。)对于中国知识份子来说,什么是气节?什么是良知,什么是道德?什么是精神?什么是情怀?什么是荣辱?,陈寅恪把他的答案都放在在80万字的《别传》里了。对陈寅恪一代知识份子而言,用道德良知捍卫天下要比保国家更重要!《别传》的点睛之笔全在于此。

《别传》全书五章四十六回,本可以认认真真地拍一部四十六集历史连续剧。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可惜了陈老的一片苦心。但导演还是让万姐姐说出了那句“你可以不捐躯,你可以献城,但万万不能当贰臣”的惊世警言;算是惊了一下天地,泣了一些鬼神。电影结尾亦可圈可点,在天荒地老的红豆山庄,如是对牧斋(谦益)说:“就我俩人,太太平平定定心心地说一回话。我为你煮一碗香熏面”。如果此时,响起那首天荒地老的歌,“在山的怀抱里谁醒透,在泉的叮咚里谁醉彻,笑眼迷花踪,煮酒饮春风,再把那誓言念起,寻一个天荒地老的地方,相守白头”。陈老会笑吧!

--

--